艺术与民俗

艺术与民俗
作者:山海易学 发布时间:2023-11-15 浏览次数 :1177 [返回]
王明 口述 李甲楠 整理
王明,男,1982年1月出生,房山人,2004年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,2013年从师霍福雄学习京燕制作技艺,热心于京燕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。
尖尖的嘴巴,黝黑的身躯,洁白的眼圈,明亮的眼睛,两条通红翠绿的大尾巴,这是北京独有的京燕,让王明作的惟妙惟肖,煞是可爱。小燕子腹下还有一根转轴,一根线拴在京燕身上,另一头系在小木棍上,王明抖动京燕,上下翻飞,发出吱吱的叫声,酷似燕鸣。王明每次参加房山文化节和庙会活动,都能引来孩子们的围观。
以煤炭为主的沟域经济也促进了南窖民间艺术的发展。解放前,来自京城的商贩王才住在南窖村霍茂山家中,将自己的京燕制作手艺传授给了霍茂山,霍茂山又把技艺传给了儿子霍伯堂,霍伯堂将京燕制作技艺教会了儿子霍福雄。祖孙三代的手艺出自京门,可传承到霍福雄这辈发生了一些变化。
王明说,家里传下来一句老话:民间的玩意儿,一直都是用最简单的材料制作出来的。我琢磨着这句话,很符合实际,很质朴,一切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,来源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我想搞京燕创作本意也要秉承这条原则来做。京燕也叫太平燕,是根据北京特有的雨燕外形来设计制作的。传统的京燕主要由黑白红三色构成,形似北京雨燕,用料十分简单。早期,老艺人使用废旧的烟囱皮,后来用过期的挂历,染色制作而成。我们生活中的废铁皮、竹签、铁丝、牛皮纸等都是制作京燕的材料。现在使用清洁能源,没有了烟囱铁皮,没有了纸质挂历,可以用马口铁、金属奶粉桶或者牛皮纸制作。
社区授课制作
王明耐心地给我们讲述了制作京燕的过程。首先在牛皮纸上画出小燕子的身子和翅膀的轮廓,重点是画好眼睛和嘴巴,再涂上颜色。这里重要的是要让小燕子眼睛有神,嘴巴可爱。二是用红纸或者彩色纸剪出对应的四条纸条做尾巴,中间放上一根细铁丝,让两条纸条紧紧粘在一起,铁丝在纸中间起到弯曲后支撑形状的作用。三是制作响针和响片。响片剪成圆形,中间打一个小孔,固定上一个小竹签。响针要弯曲出来一个圆,使小竹签能够在响针里面旋转不受阻,并且响针的尖端对准响片内部,旋转摩擦发出声音。四是组装。要把小燕子的身子固定到响片上,再将翅膀固定,尾巴黏贴在竹签尾部,打开翅膀和尾巴,将身子用线绳拴在小木棍上面,这样我们喜欢的小燕子就制作完成啦。
京燕是京城天空中的精灵。要把静态的材料做成动态的小京燕,一定要懂得风能转换原理,京燕尾巴折不好就不转,响针和响片做不好就不会发出声音,或者声音不响,掌握了发声的原理和技巧就可以把小燕子做得更好。
西山文化
从小酷爱手工的王明,跟岳父霍福雄那里学到了制作京燕的精髓,把一只一只京燕演绎的活灵活现。当孩子手持小木棍牵着京燕随风奔跑,风能转换为动能,小燕子立即旋转起来,发出悦耳的叫声,让孩子发出咯咯的欢笑。
工作室制作组装
王明的岳父已经76岁了,但他的思想很开放,经常嘱咐女婿,只要有人愿意学习京燕技艺,你一定好好教,把京燕的手艺传承下去。王明一方面在京燕制作的颜色、大小、放飞方式上下功夫,研制出了双飞燕、多飞燕,提升了京燕技艺和品种;一方面,他热心于传统文化的传承,经常到社区和乡镇去讲课,重点向中小学生宣讲、传播和体验非遗文化,使这门手艺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喜欢和掌握。王明积极参加了房山区举办的西山文化节、坡峰岭红叶节和春节期间的庙会活动,以及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活动,让可爱的京燕传播着北京文化,满足人们对京燕艺术品的需求,从而也增添了王明传承北京民间艺术的信心和力量。
关注民间艺术 传承中华文化
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
人划线